獲救斑羚沒有明顯受傷,但消化不太好,中心會視治愈情況適時放歸山林。圖片提供/劉玉臣
遠離人煙、形影難覓,它們是深山陡崖間的攀巖高手…… 在北京,很少有人親眼見過野生斑羚。近日,倉米道村村民在防疫巡查時,發(fā)現一只身體虛弱的野生動物,經專業(yè)人士確認為斑羚,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,隨后被送往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。倉米道村,位于延慶區(qū)珍珠泉鄉(xiāng)的深山區(qū),據當地村民回憶,上次見到斑羚還要追溯至三四十年前。 灰褐色的皮毛,儀態(tài)溫順…… 2月27日中午,一只野生斑羚出現在倉米道村附近,和正在進行防疫巡查的村民偶遇,二者距離不足10米。為嚴防新冠病毒傳播,做好野生動物管護,村民立刻向珍珠泉鄉(xiāng)林業(yè)站匯報,同時將其牽到了村委會,身體虛弱的斑羚,并未激烈反抗。村民拍攝的照片顯示,斑羚的體型與山羊相似,但下頜沒有胡須,背中央具黑色長鬃毛。角形精巧,尖端銳利,向后略彎曲,基部有8-9個明顯的環(huán)棱,但左側犄角殘缺。村民判斷,這可能是和同類頂撞導致。 倉米道村劉玉臣書記告訴北青報記者,這只斑羚為雌性,估計有10多歲,體重在50-60斤。被帶到村委會后,曾在院子里吃草、反芻、排便。當天下午5點,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便趕到倉米道村,將這只斑羚帶回中心救治。初步觀察,獲救斑羚沒有明顯受傷,但消化不太好,中心會視治愈情況適時放歸山林。 膽小怕人的斑羚為何會在村莊附近出沒?劉玉臣分析,初春山上積雪未化,食物攝入量不夠,造成斑羚饑餓體虛,估計它是來下山覓食。在劉玉臣的記憶里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在遠離村莊的深山區(qū),他見到過斑羚、豹子、狼等野生動物,但到了2000年以后,除了野豬偶爾出沒,斑羚等大型哺乳動物就沒再見到過。 在北京地區(qū),撞見野生斑羚的概率很低,這也為其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。 畢業(yè)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胡運彪博士告訴北青報記者,斑羚經常在陡峭的崖壁上活動,對人的活動比較警覺,因此在野外很難親眼看到。2016年、2017年,他在房山區(qū)上方山設置的紅外相機,曾多次拍攝到斑羚,白天、夜晚均有活動、覓食,其食物主要是樹葉、草類、植物嫩芽以及果實等。 胡運彪博士介紹說,在北京周邊的山區(qū),應該還有較多的斑羚,但數量不及野豬。由于北京野外現在沒有狼和豹等大型食肉動物,因此成年斑羚幾乎沒有天敵。斑羚一次能誕下1-2只幼崽,其幼崽可能會遭遇大型猛禽、野豬的襲擊。除此之外,也有少數個體可能會因失足而摔死,曾有人在山崖底部見到過摔死的斑羚。 在昌平區(qū)從事多年山野考察的楊國慶先生回憶,2016年,他在昌平區(qū)的深山區(qū)徒步,曾遇到過3只斑羚——兩只成年斑羚,帶著一只幼崽,距離他有七八十米遠。在當地,他還見到過厚實的斑羚糞便。此外,還有人撿到過斑羚犄角。據楊國慶觀察,斑羚主要活動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區(qū),行走于山脊、陡崖之上,膽小、機警,聽到人聲會立刻逃跑,和人保持上百米的距離。 楊國慶認為,這些年國家重視野生動物保護,打獵幾乎被杜絕,下獵夾的情況有所減少,這對斑羚種群的延續(xù)起到積極作用。
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羚主食青草嫩葉
《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圖說》記載,斑羚體長80-130厘米,尾長17-20厘米,肩高55-75厘米,體重28-35公斤。雌雄均有角。冬季發(fā)情交配,懷孕期5-6個月。幼崽長到1.5-2歲性成熟,壽命在15-17年。斑羚多棲于裸巖和山地林區(qū),常單獨活動,善于在裸巖上攀登、跳躍,遇到危險時可縱身跳下懸崖,以躲避敵害追趕。其常常在清晨和黃昏活動、覓食,食物主要是青草,也食灌木的嫩葉以及野果,食物缺乏時也吃苔蘚等植物。 斑羚在我國的東北、華北、中南、西南均有分布;國外見于巴基斯坦、印度、不丹、錫金、尼泊爾、孟加拉、朝鮮等國。北京山區(qū)均有少量分布,在上世紀90年代數量已經很少,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。